close

選自破週報的影評 {謝一麟 }
海島文化的多元薈萃:《巧克力重擊》



不知道透過台灣電影,外國人對於我們生活環境與人文所建構出的想像會是什麼?
悲情城市中的九份?不斷漏水的老舊公寓以及從不說話的家人?
戴著斗笠、牽著水牛的種田農家?還是想到MIT筆記型電腦跟液晶螢幕?

《巧克力重擊》電影中的許多鏡頭都刻意挑選台灣的獨特的場景,
如高美溼地、月世界(特殊自然生態)、高屏舊鐵橋、
松山煙廠、中山堂光復廳(歷史文化空間)、
忠孝橋、基隆漁港(標的性地景地貌),
有意從影像的創作來置入性的行銷台灣
(原本想還結合黑松、統一等等在地的品牌,但相關企業卻興趣缺缺),
先別說外國人,就連台灣人自己看了也不禁要讚嘆,原來台灣是這麼的美麗動人。

在近代被殖民統治、政權不斷移轉之下,
以及現代全球化╱在地化╱去中國化的拉扯之中,
在台灣,要區分什麼是文化的他者、什麼是自己,這已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。
《巧克力重擊》電影導演在偶然的機會下看到
台灣的年輕人跳的Hip Hop,感覺很健康、很有美感,
有別於在美國對於Hip Hop還是或多或少跟黑人、幫派有些關連的這種印象。
題材中的Hip Hop舞蹈,乍看似是美國的玩意,
但其實它傳入台灣後,已發展出自己在地的生命與文化。

雖然講的是幾個愛跳舞(Breaking)年輕人的故事,卻用武俠片的橋段來呈現,
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手法(古╱今、傳統╱現代),除了呼應題材的東╱西對比,
所突顯的荒謬喜感,正是台灣人在痛苦指數攀升、藍綠惡鬥的情況下,
還可以苦中作樂來度日的台式幽默。

而片中彈巴哈平均律賦格曲的女主角阿里,她的敘事旁白也恰似導演的畫外音。
阿里說:「就算只有小小的手,我也要不停的彈下去,
不然我就會像被冷凍在冰箱的花椰菜,永遠沒有辦法跟人家分享我的感覺。」、
「這是我和世界唯一溝通的方式」,
這些阿里想藉由闡述自己的內心的信念來間接
鼓舞車禍後不再跳舞的男主角(巧克力)
同時也指涉了導演與電影創作的關係。

「不管伊是芋仔蕃薯╱在地還是客人╱今晚咱要跳舞╱唸歌不分你和我」
電影片尾曲《歡聚歌》(新寶島康樂隊)也正道出,
不管是巴哈╱Hip Hop、好萊塢╱台灣、電影╱真實社會,
多元的語言、族群、生活方式與習慣,都融匯在這塊被海洋圍抱的島嶼上,
最正港的台灣味(精神),可貴的不正是它可以包容各種族群、文化、歷史論述,
同時並存且和諧的交融流通著?

貝多芬說:「巴哈音樂中存在一切要素,巴哈是大海。」
《巧克力重擊》的影像與製片過程,也如大海般的包容進這些多元的素材與文化。


PS.希望我也可以寫出這樣的影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ear Fool 的頭像
    Dear Fool

    FUNR36的部落格

    Dear F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